□连海平
疫情期间,出门办事不易,于是催生了许多“云”场景,譬如“云招工”“云旅游”“云服务”等等。许多地方乘势推出政务服务类APP,让这一阵营不断扩容。
现在的政务服务APP确实很强大,许多地方上线的APP,只要通过简单的刷脸实名认证,完成一次注册,即可随时随地办理社保、医保、公积金、教育、就业、结婚登记、车辆管理、疫苗接种、医院挂号缴费、不动产查询、出入境、法律援助等高频服务事项。有的政务服务APP可办事项已过千,真正实现了“让数据多跑路、让群众少跑腿”。
就政务服务APP而论,时下已有许多平台功能很强大,用户体验也不错,但是,另一个问题也来了。站在用户角度看,假如要办理某一个事项,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选择:政务服务APP那么多,应该选择哪一个?政府层面,省级、市级甚至区县级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政务服务APP,有的还不止一个;机关层面,许多行政管理机关都在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里设立了政务服务端口;社会层面,微信、支付宝等社交类APP,也来抢这块蛋糕;几大银行、新闻媒体等大机构也不甘人后。大量政务服务APP上线,固然大大方便了公众,但也增加了公众的选择成本、管理成本,处处留痕也加大了个人信息泄露风险。在公众眼中,好用无须多,只要够权威、够好用,政务服务APP一两个也就足够了,多了有时反而容易让人无所适从。
站在建设角度,各级行政管理部门、事业单位都在搞政务服务APP,重复建设容易造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——上线一个APP并非易事,创建要钱、日常维护更要钱,成本可不低。而政务服务类APP太多,导致摊薄用户、使用效率不高,资源闲置也容易造成浪费。市场经济欢迎自由竞争,自由竞争可以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,改善消费者体验,增进社会福祉,但政务服务不存在竞争关系,不存在政出多门,重复建设的必要性值得商榷。
时至今日,政务服务类APP已足够多,再做大增量的意义似乎不大。接下来,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做优存量,不断改善用户体验,让公众感觉好用、喜欢使用。是故,对日益增多的政务服务APP进行“计划生育”“优生优育”很有必要。可在一定层级范围内进行分类、合并、优化,以提高运行效率,节约资金,同时也方便公众。总之,疫情期间,政府通过信息技术主动提供便民服务,值得称赞,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并优化既有资源,就更好了。